- 王国锋;王昕;金花;
基于单级斜齿轮的动力学模型,通过数值模拟得到系统的多初值分岔图,并结合相图和Poincaré映射图、最大Lyapunov指数图和多吸引子共存吸引域图分析了齿侧间隙和激振频率对系统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齿侧间隙的增大会使系统混沌和迟滞区域扩大,产生新的周期运动,适当减小间隙可提升系统稳定性;在低频区域,系统表现出丰富的动力学行为,需根据工作条件选择合适的齿轮系统;在非光滑系统中存在多吸引子共存的现象,鞍结型擦边分岔(GR-SN)显著影响系统稳定性,而擦边分岔(GR)对稳定性影响较小。可为齿轮传动系统的设计和优化提供参考。
2025年03期 v.32;No.147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9K] [下载次数:1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郭文静;沈建成;贾海深;张继林;唐林虎;
为深入研究陶瓷材料与TC11钛合金配副时的摩擦磨损行为,分析不同工艺参数对摩擦特性的影响,利用HT-1000型球-盘式高温摩擦磨损试验机,完成了干摩擦条件下TC11钛合金与Si_3N_4陶瓷的摩擦磨损试验;对不同速度、载荷、温度下摩擦磨损性能进行了分析,并借助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研究磨痕形貌、成分的变化情况和磨损机理。结果表明:试样在试验条件为8 N、200℃、1 000 r/min时,磨损率最低;低速和常温时摩擦因数随时间变化波动较大且不稳定,高速和高温时摩擦因数较快进入稳定状态;12 N时摩擦因数最大,16 N时摩擦因数最小;在25℃和200℃时磨损机理以磨粒磨损为主,伴有粘着磨损和少量氧化磨损,在400℃时以氧化磨损为主,伴有磨粒磨损和少量粘着磨损。
2025年03期 v.32;No.147 8-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6K] [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马富荣;唐林虎;胡彦军;苟爱兵;李建鑫;王亮;
在金属切削加工中,由于刀具与工件材料之间剧烈的摩擦作用,使得切削区域温度极高,刀具磨损严重,但传统切削液浇筑的方式浪费严重,降温效率低且废液破坏环境。针对以上问题,在微量润滑基础上通过压力容器的设计,获得过热水蒸气(150℃),能够喷射至切削区域,有效降低该区域温度;同时以压缩空气将植物基油雾化,混合过热水蒸气,高温作用下可提高其润滑性能;并建立了虚拟样机,分别对压力容器强度、机架刚度以及喷雾流场预期效果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通过高温植物油附水雾冷却润滑条件下对镍基高温合金的切削测试,不但降低了刀具磨损,而且有助于提高已加工表面质量。为材料切削加工中冷却润滑提供了选择。
2025年03期 v.32;No.147 13-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2K] [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杨诚;雷小宝;
为探索不同切削参数及不同形状金刚石颗粒磨粒条件下,对单颗磨粒磨削氧化锆陶瓷的磨削力影响规律,构建了陶瓷材料单颗粒磨削仿真有限元模型,通过设置多组切削参数对选定的陶瓷单颗粒磨削模型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磨削深度固定、改变磨削速度、低速磨削时,速度变化对于磨削力的影响并不显著;磨削速度一定条件下,磨削深度变化对于磨削力的影响较为显著;磨粒形状对磨削力影响较大,圆锥形磨粒磨削过程中切削力最小,截面八角体形磨粒磨削过程中切削力较大;磨削速度与磨削深度不大条件下,磨粒前角对于磨削力的大小影响不大。
2025年03期 v.32;No.147 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5K] [下载次数:2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孙晋亮;谭志银;杨永琳;卢干;
GH4169高温合金因其强度高、硬度大等特点,在钻削加工中易发生加工硬化,产生较高钻削温度。以GH4169高温合金为研究对象,利用有限元仿真软件DEFORM-3D建立仿真钻削模型,通过正交仿真试验分析钻削加工参数和钻削温度的关系。对钻削温度进行极差和方差分析,获得钻削加工的最优方案,并建立了钻削温度关于钻削加工参数的经验公式。结果表明:主轴转速对切削温度产生影响最大,其次是每转进给量,钻削深度影响最小;钻削温度经验公式具有一定可靠性。
2025年03期 v.32;No.147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8K] [下载次数:1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王孙;张卫;李进;程如宝;
针对当前电动拖拉机燃料电池循环寿命短、功率密度低等问题,采用燃料电池和超级电容的复合能源拓扑结构,以实现总运行成本最低为目标,建立燃料电池、超级电容、燃料电池寿命衰退等模型,组成新型复合能源电动拖拉机模型。复合能源之间的功率分配采用DDPG在线能量管理策略,并与离线全局最优DP算法作对比。结果表明:采用的DDPG算法在减少部件老化、降低总体使用成本以及SOC维持方面表现出卓越的性能,达到了基准DP的燃料经济性92.29%,接近最佳解决方案。
2025年03期 v.32;No.147 33-3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8K] [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彭维恩;牟正飞;陈喜军;徐天天;
针对循环水系统高浓缩倍率无垢化清洁运行技术的应用效果和节水减排收益情况,对该技术产品在线防垢除垢剂和新型水处理杀菌剂在某冶炼厂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循环水系统高浓缩倍率无垢化清洁运行技术产品的应用,可以保证循环水系统在8~10倍超高浓缩倍率及不停机的条件下,对循环水全系统进行中性清洗以及阻垢、缓释、成膜、杀菌;使循环系统实现全系统的无垢化清洁运行,恢复循环水系统初始运行工况;有效提高了循环水系统的使用寿命,减少生产波动,实现高效低耗运行。
2025年03期 v.32;No.147 3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9K] [下载次数: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徐婉荣;邢楚林;吴俊晟;吴彬彬;龙恭博;
为降低使用零阶边界元素求解裂缝问题时产生的较大裂缝尖端误差,同时解决位移不连续法适用性差以及传统直接边界元法计算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高阶裂缝尖端边界元法来计算层状弹性介质中的裂缝张开位移。该方法使用位移不连续法,从介质最底层开始按升序至最顶层,逐层计算裂缝张开位移;同时采取直接边界元法量化介质各层界面对裂缝张开位移的影响。在每层介质的计算过程中,该方法对于裂缝尖端的边界元素采用高阶边界元基础解析解进行计算,对于其他边界元素则采用传统零阶边界元基础解析解进行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求解一般多层弹性介质裂缝问题,比无法求解一般多层弹性介质裂缝问题的位移不连续法适用性更好;该方法的计算效率比直接边界元法快,并且随着层数增加,涉及的元素数量越多,该方法的效率优势越明显;对比零阶边界元素法,该方法在裂缝尖端处的误差降低了约48%。
2025年03期 v.32;No.147 43-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8K] [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韩书远;宣以琼;
为提高矿井资源回收率,延长服务年限,提高受“四含”水害威胁浅部煤层的安全开采可靠性,以五沟煤矿1010-2工作面为工程背景,进行注浆改造工程,分析注浆改造后工作面的水体采动等级,最后依据“三下”开采规范计算、数值模拟计算、实测工程类比计算得出跨落带高度最大值,得出工作面需要留设的煤(岩)柱高度。结果表明:注浆后的注水资料试验q=0.000 105~0.000 474 L/(s.m),吕荣值为0.22~0.51 Lu;依据“三下”开采规范确定该工作面水体采动等级为Ⅲ级,可留设防塌安全煤(岩)柱进行开采设计,3种计算确定出最大跨落带高度为19.73 m(4.6×4.29),需要留设的防塌安全煤(岩)柱高度为20.0 m;工作面开采具有可行性。
2025年03期 v.32;No.147 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3K] [下载次数: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赵中玲;李小兰;王银珠;杨艳华;冯琼;
针对传统饰面砂浆易泛碱、耐久性不足等问题,基于界面改性与气泡调控原理,通过调控外加剂掺量(憎水剂0.1%~0.5%,消泡剂0.05%~0.20%),结合稠度仪、压力试验机、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测试手段,系统分析了外加剂对砂浆工作性能、力学性能、抗泛碱性能、耐久性能及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憎水剂可在砂浆表面形成疏水膜,使吸水量降低32.7%,并优化孔结构(总孔面积减少28.5%),对力学性能影响较小,其最佳掺量为0.2%~0.4%,可有效抑制泛碱现象;消泡剂通过消除有害气泡显著改善孔隙结构,基于表观密度法计算,砂浆密实度提升15.2%,抗压强度提高12.8%;但当掺量超过0.1%时,孔隙结构趋于劣化,整体性能下降。
2025年03期 v.32;No.147 57-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2K] [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任根立;王起台;
针对商品混凝土因原材料质量把关不严、私自向商品混凝土中加水、养护不当等出现的质量问题,为了进一步推广商品混凝土应用及工程建设高质量的建设需求,需要对商品混凝土进行质量控制。通过阐述商品混凝土存在的一些质量问题,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并分析了混凝土的性能提升方法,为碳纳米管、纤维材料等新材料的应用提供了思路。以改善冻害商品混凝土为例,玄武岩纤维的掺入可提高混凝土的抗冻融性能,有效改善了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为玄武岩纤维商品混凝土更好地在寒冷地区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2025年03期 v.32;No.147 6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1K] [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陈思颖;刘为国;朱洪波;
针对AGV路径规划,传统的A~*算法存在遍历节点数多、转弯次数较多及规划路径过障碍物顶点导致实际环境中容易与障碍物发生碰撞等问题,提出一种改进启发函数的A~*算法。该算法首先通过改变存在障碍物邻域的可扩展节点坐标避免所规划路径经过障碍物顶点,其次通过引入当前节点与目标点间距离占起始点与目标点间距离的比重和当前节点到扩展节点的方向向量与水平方向之间的夹角来动态调节启发函数,然后利用折线优化法去除路径多余节点,最后通过改进二次Bezier曲线拟合规划路径,优化路径的平滑度。MATLAB仿真结果表明:改进传统A~*算法可以有效避免路径接触障碍物,减少一定程度的节点搜索数量从而提高路径规划效率,同时优化AGV转弯次数和路径平滑度。
2025年03期 v.32;No.147 7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6K] [下载次数:4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龚涛;林国军;吴泓成;
在自然条件下,面部姿势的变化与表情之间的细微差异,致使面部表情识别(FER)仍存在挑战,而在人脸表情特征提取方面,卷积神经网络(CNN)未能充分提取细微特征,因此以VGGNet作为基本网络结构,改进得到一个新的表情识别模型(MEVGG)以更好地进行人脸表情识别。首先,通过引用Multiception模块,在图像不同尺度上提取特征,捕捉图像中不同细节,增强表情特征提取;其次,在卷积块中的池化层后加入ECA通道注意力机制,构成注意力卷积块,更好地关注于重要特征通道,从而提高特征表示能力;最后,为了在减少参数量和提升计算效率的同时模型依旧能够保持识别精度,将VGG网络的全连接层替换为全局平均池化层(GAP),保留仅一个全连接层直接输出分类结果。实验结果表明,经过改进的MEVGG网络在人脸表情数据集FER2013和CK+上的识别率达到73.82%和97.88%,相比其他网络,取得了显著的性能提升。
2025年03期 v.32;No.147 7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0K] [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高炜;
有向图模型是刻画网络拓扑的标准模型,并在此模型下定义各种网络参数来刻画网络的性能。网络的全局参数把整个网络图结构映射为一个实数,来表征具体的某个物理量,然而全局参数不能反应局部拓扑结构。定义有向网路的局部离心率,给出离心率与联合离心率的关系,得到在利普西茨稳定条件下与网络距离之间的关系。
2025年03期 v.32;No.147 8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5K] [下载次数: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丁汝葭;杨露;胡慧敏;何广;
现有的观念动力学模型考虑的社会和心理因素不够全面。针对现有模型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新奇的观念动力学模型来探讨观念演化的规律。提出的多维观念动力学模型充分考虑了执拗、合作与竞争、信念系统、私人观念与表达观念的差异以及社会压力等诸多社会和心理因素。利用矩阵分析和图论的方法,详细分析了模型的动力学特征,得到了保证模型指数收敛的若干条件。结果表明:如果不存在健忘个体,私人观念和表达观念总是能指数收敛,且最终的观念仅依赖于初始的私人观念而与初始的表达观念无关;只要社会网络中存在执拗的个体,那么最终的私人观念和表达观念之间的差异总是存在。利用数值模拟实例对所得结果进行了验证。
2025年03期 v.32;No.147 86-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0K] [下载次数: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曾雨雷;齐淑彦;洪丽莉;刘怡乐;
运用有限差分方法解决四阶梁振动方程初值问题。通过构建辅助方程组,对方程组的偏导数实施差分逼近,设计出Douglas差分格式与Crank-Nicolson差分格式相结合的有限差分格式;通过Von Neumann稳定性分析方法验证了该格式的稳定性;再根据得出的稳定差分格式对梁振动方程周期初值问题进行数值模拟实验和误差分析,验证了该格式的精确度与可靠性。
2025年03期 v.32;No.147 9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8K] [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郭静宇;武力兵;
针对具有未知参数和时变输出约束的切换非线性系统,研究其在事件触发策略下的最优跟踪控制问题。基于辨识-评价-执行结构的神经网络,处理了未知动态函数和强非线性的哈密顿-雅可比-贝尔曼方程(Hamilton-Jacobi-Bellman, HJB)难于求解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不需满足持续激励条件的最优控制方法。通过引入投影算子形式的自适应律解决了参数不确定性问题。将障碍Lyapunov函数与驻留时间法相结合,设计了一种切换事件触发策略,既保证了闭环系统的所有信号都是半全局一致最终有界的,又不违反输出约束条件且排除了芝诺行为。最后,通过仿真算例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2025年03期 v.32;No.147 99-105+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5K] [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